當你第一次打開Google地球時,你最想先去哪裡?許多人的第一站,不外乎都是自己的家。除了對「家」共同的特殊情感外,在不同的國家、文化、氣候與地理條件下,每個「家」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因此,Google地球今年四月改版時同時上線了「This is Home」服務,讓全球使用者不僅可以在Google地球上看見自己的家鄉,也有機會可以一覽世界各地傳統的「家」的獨特風貌。


今天我們更新了「This is Home」服務,新增22個新「家」街景以及文化導覽,其中包含兩個極具特色的台灣原住民家屋 — 排灣族的石板屋與蘭嶼達悟族的地下屋,從因地制宜的特殊房屋設計,到結合文化信仰的內部裝飾都能一探究竟,讓世界看見台灣原住民美麗的文化。






除了360度拍攝「家」從外到內的影像外,我們也透過與當地居民或屋主的深度訪談,紀錄下每個「家」的獨特建築特色與文化意涵:


排灣族石板屋建築結合祖靈信仰,特殊屋頂設計適應多雨天氣

排灣族石板屋位於屏東老七佳部落,主要以石板與木頭建造而成。房屋最大的特色就是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善用各種石材。其中用Oqalai (硬岩)製作的祖靈柱,是早期排灣族頭目家屋中,最重要的建築結構與權勢地位的象徵,充分展現了建築與祖靈文化的結合。此外,石板屋的屋頂設計也相當講究。為了適應夏季豐沛的雨量,與颱風侵襲時的連日大雨,他們在屋頂處仿蛇鱗紋理重疊擺放石板,並準確拿捏屋頂的傾斜角度,讓雨水能流暢地導到地面,防止雨水從屋頂傾洩。

建築結合祖靈信仰
仿蛇鱗紋理屋頂設計適應多雨天氣




蘭嶼達悟族地下屋設計免受颱風、熱浪災害,鵝卵石牆幫助有效排水

蘭嶼達悟族的地下屋則是當地居民用鄰近地區所取得的木材、稻草與鵝卵石所建造而成。其中最特別的是主屋部分是一塊向地下挖出的坑,所以屋頂幾乎跟周圍地面齊高,可以保護居民免受自然災害侵擾,尤其是夏天的颱風和炎熱的熱浪。以鵝卵石建造的牆壁可以幫助排水,因此即使房屋主體位於地下也不用擔心淹水問題。此外,另一項特色則是其塑料材質的屋頂,原先是以稻草舖蓋而成,但在1960年代引進黃牛後,為避免屋頂的稻草被牛吃掉,只好使用防水塑料板覆蓋住屋頂。而除了具有神聖意義的飛魚乾,達悟族幾乎不儲存食物,每日的食物來自耕種或打獵,而每年也僅有在二月召喚飛魚的「招魚祭」到中秋節這期間,達悟族才能捕捉和食用飛魚。

地下屋設計免受颱風、熱浪災害

鵝卵石牆幫助有效排水





欣賞完台灣原住民的家屋後,你還可以在Google地球上盡情探索更多世界各地的特色建築!例如,馬達加斯加位於世界第三大珊瑚礁系統的斐所人家屋、印尼為適應高溫潮濕的氣候而建造的Tongkonan高腳屋、中國福建為防禦而打造的土樓、蒙古可以隨著牧群移動搭拆的蒙古包、由當地特殊紅色土磚建成,可抵禦極端溫度變化的秘魯家屋、翻新舊麵包坊的希臘家屋、紐西蘭的毛利人聚會會所、村落中都是女性與孩童的肯亞馬賽傳統家屋以及房屋跟房屋中間有路橋,鄰里生活緊密連結的印度特色房屋等。

隨著牧群移動搭拆的蒙古包

翻新舊麵包坊的希臘家屋

村落中都是女性與孩童的肯亞馬賽傳統家屋


我們橫跨了六大洲,帶使用者遊歷世界各地的傳統特色家屋,並用數位方式紀錄下這些充滿文化特色的家,希望讓更多人能看見台灣以及世界其他角落特有的生活環境。我們也希望在未來這些珍貴的圖像能成為教材的一部份,讓世界各地的師生在課堂上,可以更視覺化的了解這些「家」,以及這些「家」與當地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連結。

最後,非常感謝所有參與拍攝的家庭,向世界分享他們的家園、習俗與文化!

本文作者:Google亞太區街景計畫負責人 魏薌君